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0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鼠恶性黑素瘤B16细胞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浓度的As2O3诱导B16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结果:As2O3浓度分别为5 μmol/L、10 μmol/L 、20 μmol/L时, B16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7.18%、21.1%、3.59%,晚期凋亡率分别为2.63%、5.35%、6.34%,总凋亡率分别为9.81%、26.45%、9.93%.结论: B16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对As2O3有浓度依赖关系,高浓度的As2O3使B16细胞出现坏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感染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细菌型(WT)和L型(L-form)LM对DC的免疫活化能力差异。  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WT组、L-form组,3组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感染PBS液、细菌型LM和L型LM,电镜观察脾脏DC超微结构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DC的数量、共刺激分子表达、胞内细胞因子分泌、脾脏T细胞亚群及其活化程度。  结果  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对照组小鼠脾脏DC表面有大量丝状伪足,胞浆均匀,细胞核大而偏于一侧;吞噬细菌后,表面丝状伪足减少,胞质内空泡增多;小鼠感染后第1天脾脏中DC绝对值无明显升高或降低(P>0.05),但成熟表型特征性分子表达上调(P < 0.05),L-form感染组DC表面CD80和CD86分子均高于WT组(P < 0.05);小鼠感染LM后TNF-α+DC比例明显升高,L-form感染组分泌TNF-α的DC高于WT组(P < 0.05);感染LM后第7天,3组小鼠脾脏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form组CD69+ T细胞比例高于WT组(P < 0.05)。  结论  L型LM可介导相对高水平的TNF-α,促进DC成熟以增强其抗原递呈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利用鸟枪法分析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囊液蛋白(hydatid cyst fluid protein,HCFP)组分,寻找其中具有潜在调控免疫失调性疾病功能的活性组分。方法 无菌收集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肝囊肿中的细粒棘球蚴囊液,采用鸟枪法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采用MaxQuant 1.6.1.0软件进行数据库检索。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对已鉴定的蛋白质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结果 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的细粒棘球蚴囊液蛋白条带相对分子量为25~70 kDa,质谱分析共获得37个蛋白,其中已鉴定蛋白32种、未知蛋白5种。已初步发现至少有4种蛋白具有潜在调节免疫失调性疾病作用,即抗原B、谷胱甘肽S⁃转移酶、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和苹果酸脱氢酶。GO富集分析显示,已鉴定蛋白具有149种分子功能,参与341种生物学过程。结论 细粒棘球蚴囊液蛋白成分复杂多样,从已知蛋白中初步筛选出4种与调节免疫失调性疾病潜在相关的蛋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丝裂原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抑制剂对刚地弓形虫侵入宿主细胞的影响。方法以丝裂原蛋白激酶抑制剂U0126分别以不同浓度加入分孔培养的细胞中,于不同时间分别用吉氏染色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宿主细胞感染速殖子的差异。结果吉氏染色检测在以U01261μM,10μM和100μM作用3小时下其感染率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20.22%(,P<0.01),52.91%(P<0.01)和75.27%(P<0.01);在作用6小时及9小时其感染率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32.88%(P<0.01),57.24%(P<0.01),79.21%(P<0.01)和41.26%(P<0.01),54.73%(P<0.01),80.80%(P<0.01)。FCM检测结果与之相似。结论U0126通过作用于MAPK信号传导途径而明显抑制弓形虫速殖子侵入宿主细胞。  相似文献   
6.
芽囊原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肠道的原虫。对它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直到1991年Zierdt提出其可能是一种肠道致病因子。此后才逐渐引起了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于六钩蚴期的猪囊尾蚴病基因疫苗TSO45W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应答。方法碱裂解法大量制备重组质粒pcDNA3.1-TSO45W及对照质粒pcDNA3.1。将45只雌性昆明小鼠(4~6周)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A组(生理盐水组):每只小鼠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00μl;B组(空质粒pcDNA3.1对照组):每只小鼠肌肉注射空质粒100μg;C组(重组质粒pcDNA3.1-TSO45W组):每只小鼠肌肉注射重组质粒100μg。分别于免疫后2、4、6、8、10周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及IgA含量。结果 pcDNA3.1-TSO45-4B免疫组小鼠血清IgG、IgM、IgA均于第4周开始升高,分别为(17.36±1.85)μg/ml、(9.25±1.78)μg/ml和(9.41±0.88)μg/ml,并分别于第8、第6、第8周达到最高,含量分别为(24.26±2.52)μg/ml、(10.69±0.52)μg/ml和(11.22±1.23)μg/ml,与空质粒对照组(B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猪囊尾蚴保护性抗原TSO45WDNA疫苗能在小鼠体内诱导体液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重组表达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Prugniaud(PRU)株缓殖子期特异抗原(BSR4)基因,并检测其免疫特性。方法将已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8a(+)-BSR4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coli)BL21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分别以慢性感染PRU株刚地弓形虫小鼠血清和健康小鼠血清为一抗,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ting)鉴定BSR4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用3H-TdR掺入法检测慢性感染PRU株刚地弓形虫小鼠脾淋巴细胞对不同浓度BSR4重组蛋白的特异性增殖水平,计算刺激指数(SI)。以BSR4重组蛋白为抗原,用ELISA法检测急性(抗弓形虫IgG-IgM+)和慢性(抗弓形虫IgG+IgM-)弓形虫病患者血清,以及健康人血清,各20份,评判该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重组质粒pET28a(+)-BSR4经IPTG诱导后表达重组蛋白BSR4,经变性、复性和纯化后获得相对分子质量(Mr)45 000的可溶性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能被慢性弓形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1、5和25μg/ml重组蛋白BSR4刺激感染弓形虫小鼠脾淋巴细胞的SI分别为1.13、0.88和1.17,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分别为0.46、0.24和0.49,均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BSR4抗原能被慢性弓形虫病患者血清(IgG+IgM-)特异性识别(20/20),而不能被急性弓形虫病患者血清(IgG-IgM+)识别(0/20)。结论重组BSR4蛋白具有特异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式PCR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疟原虫18 S rRNA基因序列,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上游引物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种特异性下游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建立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特异性DNA片段的疟疾诊断方法,并评价其现场应用价值。结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经过复式PCR后,分别扩增出1 451 bp和833 bp的特异性条带,而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及健康人血样均无扩增带出现,用该反应体系可检出原虫血症为1.1×10-6和5.6×10-7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与镜检法相比,复式PCR检测119份现场样本,112份与镜检结果相同,阳性率为54%,漏诊率为0.8%,误诊率为0,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53%、1.7%和3.4%。结论复式PCR方法检测疟原虫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在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PA) L型对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及耐药状况。方法:将PA诱导成稳定的L型,利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PA原菌及其L型对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程度,分析PA-L型的耐药状况。结果:PA-L型对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抑菌圈直径均较原菌缩小(P<0.05),但仍维持在敏感程度。结论:PA-L型对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仍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